金坛区小语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暨“语文要素项目研究”第七次活动
作者: 王兆娣 | 发布时间: 2021/5/12 20:29:20 | 2252次浏览
寻来五月时令好,听雨品文共成长
——记金坛区小语骨干教师研修团队暨“语文要素项目研究”第七次活动
五月,绵绵的细雨让炎热的空气变得湿润温和。 5月12日下午,我区小语骨干教师研修团队一行向东,汇聚在尧塘实验小学,开展了第七次研修活动。
本次活动是围绕着低年级语文要素有效落实策略展开研究。新城分校丁艳老师和西阳小学葛平老师带领着二(4)班的孩子在“雨”中穿行。分别执教研究课——《雷雨》第一、二课时。
第一节课由丁艳老师执教,丁老师先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接着重点教学了“雷雨中”这一部分,教学时用“你见过怎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导入,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感受;教学“雷雨中”时,总结写法“听雨声”“观雨景”,让学生在两次说话和写句子的训练中不断完善,将下雨的场景进一步写具体、写完善,甚至写出美感。
第二节课由葛平老师执教,葛老师在第一节课感受雷雨中的雨势之大的基础上,通过雷雨前后的景物对比,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教学中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指向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研究课结束之后,低语子课题组成员——来自华罗庚实验学校的费书奇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主题讲座——《构建语文要素图谱,促进语文要素落地》,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提出了几点建议:着眼变化,提取语文要素;整体入手,把握语文要素;静学细用,落实语文要素。给低段语文教学提供了教学的方向。
接着来自尧塘小学的王兆娣老师和大家分享了磨课的经历,重点针对两课时的剪裁进行了分析,两课时教学的方向由第一课时直接上“雷雨前”,变成第一课时教学“雷雨中”,第二课时对比教学“雷雨前”和“雷雨后”。体现了文章剪裁的匠心。王老师在评析中细致阐述了小组研究课是如何把握语文要素进行执教的构想,让我们看到了低年级孩子在课堂中是如何借助支架,螺旋上升的。但是落实在教学中两位老师还是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课文剪裁得体了,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显得有些突兀。
随后团队成员在和谐的氛围下就这两节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各自在这两节课中的收获:有的认为识字教学方法多样,丁老师教学“雷”“乌”两个字都是从字源出发,其实各有侧重点,雷字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字就感受到雷雨的特点,而“乌”字教学则是引导学生写对这个字。葛老师重点教学了“压”、“垂”“挂”三个动词,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调动了学生的积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一定的认识。有的认为两位老师重视语言训练,课堂上的语言训练点看似多,实则给孩子搭建了语言的支架,让他们拾阶而上。
当然,一节课最值得分享的还应该是不同的声音,小伙伴们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有的老师认为从课文剪裁角度,如果说雷雨前和雷雨后对比教学的话,还是应该有侧重点的,重点放在雷雨前,把这一部分教厚实了,后面可以简单教,让课堂中重点更突出。有的认为梳理文脉时,让孩子找有雨的句子可以直接在书上划出来,避免学生因为形式、方式的不一变得混乱。有的老师认为“哗哗哗”拟声词教学缺少一定的层次性。有的老师认为朗读教学中缺少雷雨前的铺垫,雷雨中的朗读似乎还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相信,在大家的碰撞中,我们一定会在“雨”中寻得大自然的秘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每一次活动都是一种抵达,无论风雨,我们定会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