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罗庚实验学校尧塘分校小学部网站!    
【主题微讲座】浅谈基于幼小衔接视域下的一年级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王文琴 | 发布时间: 2024/6/6 12:41:57 | 616次浏览

“双减”背景下,作业优化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研究探索的焦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一边倡导“双减”,一边却采取题海战术,设计的题目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难以在已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为改变这一现状,一年级教师应秉持减负增效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教学特点以及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设计作业,以促使学生快乐学习,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

一、游戏型作业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重,对于事物的兴趣是促使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有效源泉。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育,可根据一年级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游戏型作业,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玩中学”,从而使其真正热爱数学这门学科,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针对“数的分与合”这一课的作业设计,数学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标的教学要求,设计趣味化的游戏型作业,并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手指凑数”趣味型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通过与他人一起玩,特别是做“凑十”游戏,就能熟记“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十一双手”口诀,巩固了“10的分与合”等类似知识。此外,学生还积极参与课后作业的训练,在培育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在情境中加强了对数的理解,培养了数感,提升了反应速度,并为后续学习数的运算尤其是进位加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绘画式作业

“数”与“形”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数学思想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设计绘画式作业,引导学生将数据与图形相结合,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使之逐渐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提升解题正确率。

例如,教师在布置“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作业时,就可以结合课程特点设计绘画式作业。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多加示范,鼓励学生阅读题目,将题目中的信息以图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解题,从而达到锻炼一年级学生运算能力,促使其从感性思维上升至理性思维的目的。比如,“小红在水果店买了5根香蕉,小红妈妈去菜场买了3根香蕉,两个人加起来总共买了多少根香蕉?”待学生思考后,教师就可引导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尝试作图。借助画图、读图,学生就能有效解题。实践证明,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学生不仅能快速分辨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提升解题效率,实现减负增效,还能够有效激发探究的热情。

三、生活化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设计创新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生活化特点,使作业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常识,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培育细心观察的习惯,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格。

例如,在设计“认识图形(一)”的作业时,教师就可以融人生活元素,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常见事物是正方体、长方体、圆、三角形或圆柱,并尝试用积木进行拼搭。由此,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就能牢固掌握所学数学原理,并加深对不同图形的理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探究性作业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较强的探究性是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布置探究性作业,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知识破解难题,提升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减”,实现减负增效。例如,在“认位置”这一课中,为了有效加深学生对不同方位的理解,教师就可以设计探究性作业,在作业中展示一个多元化的位置模型,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不同位置的含义。

五、开放性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负增效,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其潜能,值得每位教师深入研究。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实现“一题多解”。由此,在创新作业形式的同时,也达到多方面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融人与时俱进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个性,不断创新作业内容,使其更具有探究、钻研价值,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实现高效教学,在教学“认识图形(二)”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拼搭作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基础图形,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基础图形进行拼搭,以构建出生活中常见的组合图案。拼搭完成后,教师还应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灵感来源,促使其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挖掘自身无限的数学潜能。

六、实践类作业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及知识掌握情况,在课堂上设计实践类作业,以引导学生更具针对性地钻研数学问题,并且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起系统化、科学化的数学框架,达到有效锻炼运算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元、角、分”这一课堂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设计实践类作业,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去小商店购物,家长在一旁鼓励学生自己计算所购商品的总价,观察收银员找零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就能有效掌握元、角、分等货币的概念以及换算方式,并强化自身的计算能力。回家后,家长与学生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从而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育乃民生之本,“双减”政策的发布与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台阶。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构建完善的作业体系,在实现减负增效的同时,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思维潜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华罗庚实验学校尧塘分校小学部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尧塘街道尧汤路260号 电话:0519-82592085

技术支持: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060230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