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仿写教学设计
作者: 华晨 | 发布时间: 2025/3/26 15:50:49 | 14次浏览
《端午粽》仿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仿照《端午粽》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围绕一种传统美食进行写作,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加深对“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等叠词以及“先……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回忆美食制作过程、观察美食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借助小组讨论、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按一定顺序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认同感。
培养学生珍惜食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仿照《端午粽》,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一种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外形及味道。
恰当地运用叠词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进行写作。
2、教学难点
生动地描写美食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食欲,突出对传统美食的喜爱之情。
在写作中融入个人情感和对传统美食文化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示范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1、播放一段人们制作和品尝传统美食的视频,如包饺子、做月饼等,唤起学生对美食的记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提问:“同学们,视频里出现了哪些好吃的呀?你们还知道哪些传统美食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熟悉的传统美食。
(二)回顾课文(5 分钟)
1、请学生快速浏览《端午粽》,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端午粽的。
2、师生共同回顾:课文先介绍了端午粽的外形,用了“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叠词;接着写了包粽子的过程,用到了“先……再……然后……”的句式;最后描述了端午粽的味道及吃粽子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三)美食分享与讨论(10 分钟)
1、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一种传统美食(可以是图片、实物或画),在小组内介绍美食的名称、外观、味道以及自己和它的小故事。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内最具特色的美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描述美食的细节,比如颜色、形状、口感等,同时提问其他学生:“听了他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说他介绍得好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四)教师示范仿写(10 分钟)
1、教师以“中秋月饼”为例进行仿写示范:
开头:“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月饼。月饼是迎接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
制作过程:“做月饼可讲究啦。先把面粉和好,揉得软软的;再准备各种馅料,甜甜的豆沙、香香的五仁……然后把面团分成小块,擀成圆圆的薄片,包上馅料,搓成圆球,最后放进模具里按压出漂亮的花纹,月饼的雏形就做好啦。”
外形与味道:“做好的月饼圆圆胖胖的,穿着金黄油亮的外衣,上面的花纹清晰精致,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轻轻咬上一口,酥软的外皮立刻散开,香甜的馅料在嘴里蔓延开来,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2、示范过程中,教师强调要按一定顺序写,多运用叠词和感官描写,如“软软的、甜甜的、香香的”,从视觉、味觉等方面突出美食特点,表达对美食的喜爱。
(五)学生仿写实践(15 分钟)
1、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传统美食进行仿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美食特点,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启发,比如引导他们回忆美食的制作步骤,鼓励他们大胆描述自己对美食的感受。
2、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入自己对这种美食的独特情感和想法,让文章更具个性。
(六)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1、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请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2、引导学生从写作顺序、语言表达(叠词、感官描写的运用)、情感体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同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例如:“你把饺子的制作过程写得很清楚,用了‘先……再……然后……’的句式,非常棒!要是能再多一些对饺子味道的细致描写,比如咬下去的口感,会更吸引人。”
3、作者根据大家的建议,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修改。
(七)课堂总结(5 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美食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更多传统美食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2、表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