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跨学科融合 共研新作业实践
——2025秋课题组第十一次活动侧记
作者: 赵丽娟 | 发布时间: 2025/11/5 10:40:06 | 次浏览
新的研究思路,
要求我们完成一次根本性的转向,
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
变为复杂现实的主动探究者与积极干预者。
秋意浓,教研氛围更浓。为深入贯彻新课标教育理念,有效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发展,进一步更新课题组成员课堂作例开发与研究力,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数学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0月16日下午,《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开展2025年秋学期第十一次主题研修活动。本次活动聚焦“苏教版新教材中综合与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课题组成员石力羽老师以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天的时间》为典型课例,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学习活动中,以崭新的视角带领我们共同踏上一场有深度的跨学科研究之旅。
课堂伊始,当“春晚节目倒计时”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们的兴致瞬间被点燃——生活里的时间场景,自然成为数学学习的“敲门砖”,让抽象的“时间”变得可感可触。“关于一天的时间,你最想知道什么?”石力羽老师的问题刚抛出,学生们的思维便活跃起来:“新的一天从什么时间开始?”“20时是什么意思?”“一天到底有多少小时?”一个个问题,成为课堂探究的“指南针”。整节课,石老师以生活中的时间为锚点,以学生的问题为驱动,通过“画、数、说、比”等多样活动,让“一天的时间”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成为学生可感知、能运用的数学工具。
两节课后,由课题组成员组成的一场以“跨学科融合 让素养落地”为主题的沙龙拉开帷幕。沙龙聚焦《一天的时间》展开研讨。陈迹老师从单元结构、新旧教材对比、素养达成三方面解读教材,2022版课标将原“数与代数”领域的时间计量知识迁移至“综合与实践”领域,且调整了24时记时法与年、月、日的学习顺序,更以“春晚倒计时”连环画替代单一节目单,强化情境性。随后,由石力羽老师分享了从“首次尝试”到“优化落地”的构课与磨课历程。沙谦老师则阐述“预学单(锚定思维起点)、研学单(跨学科深度融合)、固学单(跟踪素养)”的设计逻辑;唐丽美老师总结三年级跨学科教学需依托课标、挖掘教材育人价值、以驱动性问题引领的共性规律。
活动最后,课题主持人赵丽娟老师作讲座引领。她聚焦新教材中“数量关系”版块,围绕“以‘数量关系’撬动儿童数学核心素养提升”这个主题,剖析苏教版新教材并给出教学建议。讲座中,她从数量关系的内涵及育人价值、数量关系的编排特点及内容、数量关系的教学指导建议三个方面娓娓道来。她指出本套教材在“数量关系”主题内容的编排上注意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表达、分析和应用常见的数量关系,积极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初步的模型意识、推理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同时她也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旧教材25个内容升级为新教材37个(新增12个对标课标主题),且新教材强化长程设计,从低年级基础认知到高年级跨学科实践,形成学段衔接的素养培育链条。教学建议部分,赵老师结合新教材学习研究提出策略:推进单元长程设计,构建跨学科实践链路;开发“纲要+数学连环画+展评”的综合实践类创新作业;通过过程性与创新性评价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助力核心素养长效落地。
相信课题组全体成员会以此次活动为起点,将理念转化为实践,让数学综合实践成为连接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创新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作业设计与实施,助力学生用数学解决真问题、提升核心素养,实现数学学习从知识掌握到素养生长的跨越。